當下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增加,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面臨從出口驅動向內需驅動的。提升居民消費是這一轉型的關鍵。李禛臨和岳希明的研究通過深入分析中國家庭收入調查項目(CHIP)的多年數據,揭示了收入分配與居民消費傾向之間的密切聯系,并提出了通過改善收入分配來提高消費率的具體策略。
研究者指出,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,國際市場需求長期低迷,中美貿易戰加劇,這使得依賴出口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挑戰。在此背景下,提高居民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。我國居民消費率長期偏低,經濟結構一直存在“低消費、高投資”的特征,這影響了經濟模式向內需促進的轉型。
研究者分析了1995-2018年間,中國家庭收入調查項目(CHIP)的多輪住戶調查數據。研究者發現,收入分配對居民消費傾向變動的貢獻率在10%到30%之間。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體的平均消費傾向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“U”型變動趨勢,而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群體的平均消費傾向則總體下降。這一發現展示了改善收入分配對提升消費率的重要性。
在收入分配對居民影響的具體測算中,研究者進行了政策模擬。他們假設,將收入最高的20%群體的可支配收入的10%轉移給收入最低的20%群體。模擬結果顯示,這樣的分配策略可以是居民消費總量提高3.73%,居民消費率可以從38.67%提升到39.54%,從而帶動經濟增長1.44%
研究者發現,政府轉移性收入的增加會顯著提高低收入階層居民的消費意愿。這一發現表明,政府可以通過收入再分配,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,進而提高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。
基于這些發現,研究者認為政府可以采取更加積極、有效的收入再分配政策,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結構,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,提高整體居民消費,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。
參考文獻:
[1]李禛臨,岳希明.如何提高中國居民消費率?——基于居民收入分配視角的分析與測算[J].世界社會科學,2023,(05):66-86+242-243.